美国是世界主要的牛肉出口国,牛肉产业是美国畜牧业最大的产业。美国肉牛养殖以家庭养殖为主,但养殖场总体数量持续下降。肉牛养殖以中小规模为主,生产类型分为商品犊牛生产体系、青年架子牛生产体系和育肥体系3种,其中育肥体系呈现优势区域布局和高度规模化的特点,产业垂直整合,推动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牛肉品质的提高。美国政府从环境保护、冻肉收储、出口促销、保险和信贷等方面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对推动中国肉牛产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美国肉牛产业规模化发展趋势
肉牛产业是美国最大的农业产业之一。根据美国农业部的调查,超过1/3的农场是肉牛养殖场,超过100万人从事肉牛养殖。美国的农场多数是家庭农场,超过97%的美国肉牛养殖场是家庭农场。但是美国肉牛养殖农场规模并不大,存栏量不足50头的农场占农场总数的80%左右,接近1/3的肉牛养殖场分布在平原地区_。
美国肉牛产业分布范围广 美国肉牛养殖分布较广,存栏100万头以上的州累计占美国牛肉存栏的70%。得克萨斯州养牛业最发达,出栏数量排名第一,其余的4个州分别是内布拉斯加州、堪萨斯州、加利福尼亚州和俄克拉何马州。
500头以上规模牛养殖场数增加 从牛养殖场数看,养殖场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500头以上规模场数增加。中小养殖规模存栏比重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存栏比重仍然最高。
小规模肉牛养殖场数量增多 数据表明,1997年美国肉牛养殖场数为80.46万个,2012年降至73.79万个,其中9头以下养殖场从22. 44万个增至26.10万个,500~999头从3942个增至4215个;其他规模养殖场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肉牛育肥生产区域化 美国肉牛生产类型主要是商品犊牛生产体系、青年架子牛生产体系和育肥体系。前两者分布较为分散,而育肥体系较为集中。商品犊牛生产体系遍布美国各地,主要依赖草原和牧场,因此受降水和温度影响较大,平均存栏为40头。肉牛育肥生产一般位于饲料资源富集,主要集中在中央和南部大平原区,但是玉米带、美国西南部和太平洋西北部也是重要的肉牛育肥区。越来越多育肥场开始垂直整合,与商品犊牛生产、青年架子牛生产和包装、零售整合,减少了肉牛生产风险和成本,提高了肉牛产品质量,改善商品流通。
影响美国规模化肉牛产业的主要因素
虽然从规模化结构可以看出,存栏100头以上养殖场存栏比重2002-2012年年均在50%以上。但是中小微型养殖场的存栏比重依然相对较高,特别是20~100头,虽然存栏比重下降,但依然在30%以上。肉牛整体规模化水平不高,但是肉牛育肥生产高度规模化的主要因素有以下4个方面。
玉米生产推动肉牛产业布局 1900年肉牛养殖集中在美国中西部地区。到1940年,在内布拉斯加州、科罗拉多州以及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开始肉牛育肥。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大型的商业化饲养时代开始,但是一般这种大型饲养农场建于中西部平原地区而不是玉米生产带。受玉米成为育肥饲料的影响,1960年,肉牛饲养开始迁移到俄克拉何马州和得克萨斯州。1968年,美国在科罗拉多州兴建了世界第一个10万头养殖规模的肉牛育肥场。另外,气候变化和运输的改善推动美国牛肉加工包装从中西部地区转移到平原南部。美国高原区的肉牛育肥快速扩张,20世纪60年代,俄亥俄州成为最大的肉牛生产州。但到了1976年,得克萨斯州成为最大的牛肉生产州。
美国牛肉产业的企业兼并重组 进入21世纪,美国牛肉产业开始面临竞争、产业化、品牌化、精准生产和食物供应链5大挑战。20世纪70~80年代,饲养场和包装商开始形成联盟。2000年以来,影响美国肉牛产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零售、餐饮服务业、包装加工、饲养和母牛一仔牛业的整合,形成了综合化的企业。同时,牛肉零售业也兼并重组。美国5大牛肉零售商销售量超过全国肉牛总量的50%。
组织化程度高 美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肉牛产业组织,其目的是发挥通报信息、促进、协调和支持科学研究的作用,并直接在肉牛业所涉及的行业范围内施加自己的政治影响力。目前美国已经建立的肉牛组织,直接代表或者影响着肉牛饲养场的经营过程。
肉牛产业支持政策 美国肉牛产业的支持政策主要包括对农场贷款计划、环境保护支持、灾害补偿等,以此推动肉牛产业规模化生产的可持续性。
美国肉牛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提高肉牛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 美国现代肉牛业产业链各环节各自独立但又分工合作,通过共同利益链接在一起,形成了稳定的生产联盟。2013年中国肉牛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出栏比重仅16.7%,肉牛养殖较为分散,屠宰加工企业规模小,缺乏大型的现代化龙头企业,肉牛繁殖、育肥、屠宰加工、销售和流通没有与市场结合,专业化分工不明确,户企链接方式松散,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因此,为推动中国肉牛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加强基础母牛建设。继续实施基础母牛补贴等支持政策,培育优秀种公牛,提高母牛产能,缓解牛源紧张的局面。第二,扶持现代化屠宰加工企业。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优惠贷款政策,培养相应的产品品牌和领军企业,加大加工技术研发力度,提高牛肉深加工水平,积极开发品牌市场,通过“龙头企业十农户”的方式带动养殖户升级转型;第三,培育肉牛合作组织。与美国相比,中国的肉牛产业组织正处于发展培育期,如2012年养殖户自发组织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肥牛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购牛、统一集中育肥、统一销售和统一服务的经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这种合作社需要政策的进一步引导和带动。
科学的规划布局和规模化养殖 美国肉牛产业犊牛和基础母牛生产、育肥分别分布于牧区和玉米带,有利于合理和充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中国粮食主产区玉米等饲料粮产量大,2015年实施的“粮改饲”试点通过发展“养殖企业十种植大户”、“养殖企业十种植合作社”和“养殖企业十自有种植基地”等多种种养结合模式,是肉牛产业合理布局的一次有效尝试。
加大对肉牛产业的融资力度 与其他畜产品相比,肉牛投资成本高,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年出栏50头以上养殖规模仅犊牛、架子牛成本就在50万以上,由于贷款困难,缺乏融资渠道,扩大规模所需的资金支持只能走民间借贷,导致利率高,风险大。中国在肉牛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以及保险方面已经出台了很多的政策,但是在解决中小型养殖场缺乏融资和贷款渠道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